2024年4月6日 星期六

《金繼藝術 一場溫柔的試探》閱讀分享


上個月,訂購了王森老師的作品《金繼藝術
  一場溫柔的試探》,但由於工作太忙的關係,只能趁午飯時間,坐的士趕到大館取書,然後馬上又「飛的」返回工作的地點。印象中,這是我第一次為了一本書而花這麼多錢坐車。


時光飛逝,回想第一次學習金繼,已是四年前的事了。學習的動機是源於母親從台灣買的一個燒水陶壺因出現裂縫而漏水,但找不到人幫忙修補,只好無奈地把它送去了堆填區,因此希望自己學會修補的方法,以後不用假手於人,最後找到了王森老師的金繼工作坊,幸運地讓我接觸到金繼這一門藝術。


還記得參加工作坊那天,課堂一開始,便能感受到王老師對金繼的熱誠。整個工作坊從宣傳、報名、安排、教學活動、延伸學習,都設計得十分仔細及有條理,令我覺得整個學習過程的體驗很不錯,因此雖然我之後沒有參加恆常班,但也沒有在上完工作坊之後便跟金繼說再見,每次看到有關金繼的資訊,還是會留意一下,看到王老師的作品出爐,當然第一時間支持支持,以表敬意。


《金繼藝術 一場溫柔的試探》共有四章:

第一章:金繼的歷史;

第二章:一場溫柔的試探;

第三章:大師們的故事;

第四章:同學們的金繼故事。


第一章講述了金繼的歷史,簡潔易明,沒有使用那些令人摸不著頭腦的學術用語,而且利用了一些例子幫助讀者了解金繼歷史的發展進程。第二章是有關作者個人在金繼創作上的心路歷程,可以令讀者更了解王森老師對於金繼藝術的哲學理念。第三章介紹了四位分別來自日本和台灣的金繼大師,讓入門級的讀者也可以一睹大師級的作品,實是難得,也從此章反映出王老師「識英雄重英雄」的風格。第四章作者記敘了他的七位學生學習金繼的片段,從師生之間的對話,可以了解到金繼如何影響著每一個學生,他們學習金繼的故事,為這本書增添了一些溫度。附錄一是第八位學生寫的一份金繼筆記,對於學習過金繼但容易失憶的讀者來說應該十分有用。


這是一本頗全面的書,包括了金繼的歷史背景、作者的個人感悟、金繼大師的介紹、學員的感人故事等等,很適合對於金繼藝術感到好奇、初學,或者對金繼已有一定知識的朋友閱讀。


作者於書中說:「金繼中,通過『我』,為物品賦予了精神,並將它昇華至另一境界⋯⋯這不是人人做到的事,但只要有心做,就有可能將人生的遺憾轉化成一道美麗的風景。」我們不妨以一種「溫柔試探」的態度,去接觸金繼,或許在以後的日子,我們可以讓不完美的自己,在這個不完美的世界中,為自己、為別人,創造一道道美麗的風景。

2022年1月15日 星期六

中日茶文化

從宋代開始,日本人專注研究由中國傳入的點茶技法,並且將其發展成爲日本茶道,成爲現今日本的文化標記,而中國在明朝時,由於明太祖廢團茶,人們改用瀹泡法,因此在明末之後,煎茶和點茶基本消失了。自此,中國茶和日本茶,便分道揚鑣,有人為此感到失落,也有人讚好。

失落的一群,總是耿耿於懷,認為日本茶道源於中國,接受不了日本人把七百多年前借來的茶技發展得井井有條,更說日本人不及中國人那麼懂種茶、會製茶,日本茶道只是儀式多於一切;讚好的一群,則認為中國的瀹泡法,簡單、快捷、方便、茶湯口感豐富、讓茶的香氣回歸自然,也能讓人觀賞到自然的茶葉形狀,而且宋代點茶的程序非常繁複,不合乎實用主義,他們認為,就算日本人不將點茶發揚光大,中國人也是無法將它完整保留下來的。

究竟由「繁」到「簡」,對於茶文化的發展而言,是好是壞?我認為,首先要弄清楚什麼是「文化」,討論才有意義。

「文化」,是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,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,而且特別指精神財富,故此,我們在談論中國茶文化的發展的時候,除了要考慮到茶的資源供應是否充足之外,更重要的是探討茶為中國人帶來了什麼樣的精神上的滋養?我認為中國的茶文化對比日本的茶文化,在精神財富方面,明顯落後,才會導致現今的局面。

日本茶道富有儀式感、精緻感,是一種藝術行為,能觸及參與者的精神層面,茶人對自己行茶的各項細節要求極高。可是現今中國茶仍然比較著重於技術層面,著重於自家的茶能賣得多少錢,而所謂的中國茶藝儀式,大多數只是泡茶者娛樂自己、娛樂別人的表演罷了。只有極少數茶人能夠通過茶來表達藝術行為,提升人的精神層次,這些茶人的共通點是基本功夫扎實,經驗豐富,擁有淵博的茶知識及理論,而且具備君子的品德。我認為只有將一門藝術做到極致,才有資格去談境界。

中國的茶文化發展,需要更多願意付出,而且具實力的茶人,在不同的範疇各司其職,假如我們能夠充分掌握和發揮明代的瀹泡法,也能對宋代的點茶瞭如指掌,並且將它們發展出獨特的一套,讓普羅大眾都能接觸得到,那麼,對於日本茶道,我們又何需顧慮呢?

2020年6月8日 星期一

焦躁


烘焙茶葉的時候,如果沒有用心地控制火候,燒得太過火,就會把茶葉燒焦,就算製茶功夫再好,也無法挽回了。與其慨歎茶葉的犧牲,不如一早在烘焙時便細心觀察,絕不讓茶葉有燒焦的機會。

某天,我在街上看到了一個怨氣沖天的人,因一件小事而令他的情緒一發不可收拾。我不禁想,究竟那個人經歷過多少不如意的事,墮入了多深的執迷,才會令他的神經如此容易受到刺激?如果以平常人的眼光去看,他應該是屬於野蠻一族,但是如果能以慈悲的心去看,這種人,真的很可憐

很多時候,一個人的執迷,不是旁人想勸,就能勸得來,其實語言也有它的限制。如果夠運氣的話,一些人在某年某月某日,遇到了巨大挫折之後,可能會突然醒悟過來,很多事情都漸漸看得開了,那當然可喜;但有好些人,雖然遇到了挫折,卻仍然非常執著,並告訴自己所遇到的不如意事都是別人害的,直至走到人生的盡頭,那一口怨氣還沒有辦法吐出來,那是真正的可憐人。

有很多人,讓自己的情緒天天被炭火猛烤,不論是被陌生人、老闆、同事、同學、朋友,甚至家人,他們輪流地烤著自己的情緒,直到無藥可救的地步為止。

如果不想被燒焦,便要馬上遠離火種;如果不想成為焦躁的人,便要馬上遠離傷害你的人!好好練習靜觀深呼吸吧,當你平靜下來之後,日子有功,你便會發現世上其實還有很多好人的,同時也有能力平和地應付那些對你不好的人。

喫茶去!

2020年3月9日 星期一

金繼

去年暑假,我與母親到台北旅行,在九份的一家售賣茶器的店裡,母親看中了一個燒水的陶壺,於是我把它買下來送給她。母親高高興興地、小心翼翼地把它帶上飛機,安全運送到家。過了幾個星期,母親來電說陶壺漏水,它的外殼有一條裂痕。憑她的聲音可以感受到她的惋惜之情,我自己也覺得很可惜,可是,我不知道怎樣修補。

然後,我記起以前曾經在網上看過一個有關「金繼」的節目,訪問一位身在中國大陸的金繼師,於是我嘗試找找在香港是否也有金繼師可以幫助我修補母親的陶壺。終於,我在網上找到了一位金繼師,給他發了訊息,他問了我好幾個問題,其中包括這個陶壺對於我有什麼特別的意義,也著我拍了幾幀照片給他診斷一下。大概由於母親的陶壺的背後沒有太感人的故事,而且燒水用的陶壺也難以修理,就算修好了,也會由於長期處於高溫而再次崩裂,所以那位金繼匠人就沒有再回覆我,最後母親只好把陶壺掉棄了這件事也就無奈地告一段落。

後來,我看到一個關於金繼藝術的工作坊,我便決定自己學習金繼!以後萬一摔破了值得紀念的東西,或摔破了心愛的茶具,我也懂得自行修補,甚至可以幫助有需要的朋友。

金繼,是一門修補破碎器物的藝術,以天然的漆樹汁液混合麵粉修補缺口,再反覆塗上多層漆來鞏固它,最後以真金金粉修飾。由於漆是天然的物料,所以修補後的器具可以符合食品安全的要求,而且能抵受一百二十度高溫,純金則永不氧化,能令器物的裂痕變得美麗而恆久。

在這個物質豐富的年代,當器物破爛了,人們大可再買新的,但是有些破爛了的物件,我們還是希望保存它,甚至修好它,我想,對於某一個人而言,物件背後的意義,遠勝於它的價值或功能。

每一個人,一定有不完美的地方,甚至是缺口,我們是否能夠耐心地、用心地修好自己的這些缺口,令這些傷痕成為過去,迎接新的生活?我們是否有一種能耐不只是睜眼去看別人的缺點,而能夠幫助他修正好自己,重新出發?金繼,是以「金」修復之後,器物得以「繼」續,並以新的心情盼望將來。這是我學習金繼後對於生命的一個新的理解。


延伸資料:
1.《了不起的匠人》第5 修復殘缺的神奇魔法:https://youtu.be/CUxAfpHc7Jo
2.   王森老師的金繼 Facebook Page:https://zh-hk.facebook.com/kintsugihk

把要修補的碎片整理好。
反覆塗上漆後,以膠紙固定好以防移位。
補上金粉後,還要再等待至少兩星期才能乾透。

2020年2月22日 星期六

《默照禪。茶》

為了可以更穩定地泡茶,有些茶人會練習靜坐(Meditation),以訓練自己的專注力,從而修養身心。

Meditation」,於不同領域所選用的中譯詞語略有不同,例如瑜珈稱之為「靜坐」、「冥想」、打坐」、「靜慮」;佛教稱之為「內觀」、「禪觀」、「禪定」、「禪那」、「坐禪」;道教稱之為「坐忘」、「存想」、「心齋」;西藏、猶太教、回教稱之為「冥想」;中醫、儒家稱之為「閉目養神」等等,所說的,其實都是同一件事。

很多瑜珈導師、宗教人士,甚至臨床心理學家和醫生都會用到Meditation這種方法去幫助學生、信眾或病人放鬆減壓,最常聽到的就是「全身放鬆,注意呼吸,不控制念頭,不想過去,也不想未來。」這一類的指引。

我們不難在網上找到有關靜坐方法的資訊,通過觀看影片或下載手機程式,學習如何靜坐放鬆,在西方國家,甚至有認證課程,訓練導師如何利用Mindfulness-Based Stress Reduction (MBSR) program幫助別人減壓。美國的Dr Jon Kabat-Zinn 就是這個MBSR program的始創人。為什麼一個美國人會懂得運用古印度的禪修方法來輔助治療病人?

話說Dr Jon Kabat-Zinn在麻省理工讀PhD的時候參加了一個由美國僧人Philip Kapleau所主持的有關「禪」的講座之後,產生濃厚的興趣,於是開始了他的習禪生涯,之後更認真跟隨一行禪師和崇山禪師學習。在1979年,他將自己從禪師身上所學到的方法以科學研究的方向發展成為Mindfulness-Based Stress Reduction (MBSR) program,其後不少受病痛折磨的病人認為他們從MBSR program中獲得了幫助。

然而,禪師所教的方法又是從何而來的?究竟「全身放鬆,注意呼吸,不控制念頭,不想過去,也不想未來。」的來源是什麼?在聖嚴法師的著作《禪與悟》中,我們可以找到答案。

中國禪宗的「曹洞宗」的宏智正覺禪師整理好以往一直沒有文字記載的禪修方法,稱之為「默照禪」,並以文字記載,寫成288字的《默照銘》,頭兩句「默默忘言。昭昭現前。」便清楚說明了禪修的方法和體驗。而這八個字實非一般人能清楚理解,所以聖嚴法師的解說可謂非常珍貴:

「默照禪的用功態度,可緊可鬆。緊法則是以禪修者的意志力,強壓妄念不令生起,強提念頭不令昏沉,坐姿端正,挺腰豎頸,守住身心,住於一境,久久即可漸入「忘言」的程度。但是有一輩人,宜用鬆方,則以禪修者的意識,有意無意地放鬆全身的肌肉和神經,然後既不控制妄念,也不隨逐妄念,不怕念起,不愁緣境,但求放鬆身心,不蓄意回憶過去,也不蓄意推想未來;不壓不提,恬淡清淨,漸漸地便會進入默照的佳境。」

宏智正覺禪師的《默照銘》是中國禪宗的其中一種重要的禪修方法,像是一本「禪修使用說明書」,而聖嚴法師對《默照銘》的解釋則是讓現代人容易理解的翻譯本。

固本清源之後,以後不論遇到哪一種靜觀修習方法,都更具信心了。

「當下」,就是一呼一吸之間。

喫茶去。

延伸閱讀:《禪與悟》,聖嚴法師,法鼓文化出版。

2020年2月6日 星期四

《茶技。茶藝。茶道》

坊間上的習茶課程琳瑯滿目,有些主要教授實用的泡茶技巧,有些以茶藝作為賣點,有些則聲稱是茶道課程,但是仔細看清楚課程內容,則發現其實都只是茶技課程而已。實在有不少人將茶技、茶藝和茶道混淆了。

在茶的領域裡,茶技、茶藝、茶道應該是呈金字塔式的,以茶技為基礎,茶道於頂端,茶藝則在中間,連繫著茶技和茶道。

很多喜歡喝茶的人都愛鑽研一下泡茶的技巧,希望能親手泡出自己認為最好喝的茶。當掌握了一定程度的泡茶技巧以後,有些人就會想對茶有更進一步的追求,因此會生起學習茶藝的念頭,目的是學習如何泡好一杯茶、品好一杯茶,進而學習如何把茶以藝術的方式呈現出來。

再進一步,則是追求茶道精神,而這一種學習,是向內的,是一個人在了解到行茶所需的操作技巧和美學概念以後,根據自身的經歷,從習茶的過程中漸次的領悟,逐漸為自己所建立出的一套哲學思想,因此茶道無法從任何的課程中學習得來,所謂茶道課程,其實只是茶人的個人哲學分享會。

有人認為自己已走在茶道的路上,就不必回頭再看茶藝或茶技了。如果這個人決定了把茶只作為個人的修行方法,不問世事,那是可以的,但是這種消極的態度不是茶的真正意義。茶道的概念是虛無的,因此仍然需要以茶藝這一種具體的形式來展現,讓人實實在在地明白茶人的想法。

2019年12月29日 星期日

等待

茶人的其中一項特質是有耐性。在泡茶的過程中,等待,是必須的。從擺設用具、煮水、備茶、泡茶、出湯、奉茶,以至收拾清潔,無一不需要耐性。當然,有些人可以很快手,但是其「氣場」之不同,親身感受過的人便會明白。

有一次,我看到手機上一位朋友給我發了一則負能量很重的短訊,內容是埋怨我在十五分鐘前沒有接聽他的電話。我當時的感覺是:這位朋友不容許一絲的等待,內心一定躁動至極。

在生活中,這樣的人其實不少,馬路上、街道上、餐廳裡、甚至家裡,因為不願意等待而起的響號聲、吵罵聲、催促聲,不絕於耳。很多時候,那些焦躁的人,其實是不趕時間的,只是習慣了一刻都不能停下來,當遇到需要等待的時候便感到不知所措。

我們真的有需要學習「等待」,讓身心回復平靜安寧。